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星星之光,搭建爱心桥梁;文明社会,爱心来点亮。

2016年7月11日,我校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新青年支教团一行15人再度远行,远赴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大方县偏远山区支教。从郑州出发历时26个小时的火车,4个小时的大巴,1个半小时的山路,行程大约2330公里后,到达我国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董地乡青文村,开始了为期20天的暑期贵州支教生活。这也是我校青年大学生志愿者—新青年支教团自2012年始,连续第五年不间断开展暑期贵州支教活动。

谈起我国的贵州省,她地处我国的大西南,这里高山峻岭、逶迤绵连,是我国人均耕地最少的省份,也是我国最不发达,最贫穷的地区之一。2012年至今,我校连续5年的支教点是贵州省纳雍县董地乡青文村和大方县猫场镇一个苗族、彝族、布依族、回族等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地方。

7月14日,支教团全体成员到达支教地区后,在纳雍县董地乡青文村找到合适地点,作为所有队员生活的大本营和支教授课地点。根据预定教学计划,本次支教以辅导小学生的暑期作业为主,同时为提高孩子的整体素质,支教团还还开设了音乐、美术、体育、《弟子规》、趣味地理历史等辅导课。课余,支教团还对一些孤僻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组织他们远距离体能徒步拉练……

由于这里的孩子们都是以留守儿童为主,父母大多外出打工,长期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有的甚至家庭破碎给孩子们留下了很深的阴影,因此性格上都比较孤僻。支教团成员每人对接一两个孩子,深入跟踪,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和他们敞开心扉,答疑解惑,做孩子们的知心朋友。一位叫熊旭的孩子,经常不与其他孩子交流,独来独往。支教团成员通过家访,了解到熊旭的父亲因为外出务工工伤意外去世多年,母亲不堪忍受家里的贫困,远嫁他乡。多年来,熊旭一直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缺乏父爱与母爱,从小形成了很自闭和内向的性格。经过队员们特殊地关心照料和心理疏导,陪他一起吃饭,做游戏等。慢慢地,熊旭的性格逐渐开朗起来。在支教团临走的那天,熊旭哭的最伤心,拉着大哥哥大姐姐的行李死活都不放……

15名队员基本上都是第一次做老师上台讲课。每天晚上备课、讨论教学计划和教学经验,并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的不易,在自己心目对教师有了新的诠释。

谈到为什么要组织贵州支教,队员们如实说:谁的大学不迷茫,谁的青春不迷茫。在生活上,专业学习上,就业上,特别是在每个人的人生理想与方向上,不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诱惑。或许,远赴贵州支教是找寻理想最有意义的方式。在这一纯真、质朴的氛围里,与自然相处,与志同道合的伙伴相处,与自我相处,用双脚丈量祖国大地,用爱心感知善良与友谊,用智慧与勇气面对困境,将自我慢慢沉淀,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支教队员有着“和山区孩子共成长”的心态,也有 “向坚守山区一辈子的教师鞠躬”感恩。支教这些点点滴滴,将化为每个队员自身成长的养分,砥砺品行,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展现出一个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精神风貌。

我校大学生志愿者赴贵州支教前,6月3日—7月5日进行了大型关爱贫困山区儿童公益募捐活动。我校广大教职员工、大学生积极奉献爱心,共捐赠衣服2117件(共46个标准中国邮政袋),及大量书籍、文体用品(10个标准中国邮政袋)等。分别于7月6日、9月13日两批次寄往队员支教点:贵州毕节市纳雍县董地乡玉龙博爱幼儿园、大方县猫场镇熊宇小学。

5年支支教活动历程:

2012年——中工贵州纳雍向阳花小分队; 2013年——牧野文化社贵州自修励志夏令营;2014年——暑假贵州山区徒步游学;2015年——中工“青春之路”支教团;2016年——中工新青年支教团。(刘佳/文图)

上一篇: 软件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党员志愿者送文化进社区

下一篇:我校2015级新生开学典礼隆重举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