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明文化 - 人物故事 - 正文

编者按:郑瑾,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高分子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物性以及功能性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制备与工艺。2018年3月14日至16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的“2018中国国际纺织纱线(春夏)展览会(简称纱线展)”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此次展会上,郑瑾老师研发团队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018/2019毛衫用原液着色色纺纱”参加了此次展会,引起了不少专业人士的关注。

十年坚持,砥砺前行

据统计,我国纺织工业年用水量为90多亿吨,其中印染工业总用水量为纺织工业的70%,新鲜水取水量达60亿吨,占纺织工业新鲜水取水量的88%,而重复利用率较低。所以印染工业既是一个用水大户,又是污水排放大户,它属于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的行业。如果,印染工艺中不需要水,或者用水量减少,水资源污染必将大幅度减少。这就是郑瑾教授从事这个研究的初衷,于是从2008年开始,他的团队就在围绕原液着色、色纺纱方面进行研究,致力于从纤维配色的角度解决由于印染造成的水污染和能源消耗,研究怎么用更绿色环保的方式去赋予纺织品颜色。到如今,他的团队已经推出七八百种颜色,其原液着色方面在国内已经成就显著。这样的研究,郑瑾教授坚持了十年。“十年时间都在做这个,这个理念听起来很简单,但要把这件事实现起来就要花费几年十几年的时间做这个事。我们当初提出这个想法也很早,2008年就提出了这个想法,但2011年底才推出第一套色卡,其间一直在不断地研究。怎么生产原液着色的纤维,原液着色的纤维生产颜色,这几种颜色的纤维怎么配出千变万化的颜色,每一种纱线配方是多少,从这里再选出每一年的流行色,满足下方设计师的需要,”他这样告诉记者。

学而不厌,谦逊踏实

记得一本书上说,当今社会“文盲”有了新的定义,不再特指不认识母语文字。不久的将来,不会操作电脑,不掌握一门外语等都要划入文盲的行列。面对着时代高速奔驰的列车,如果我们还停留在原来的站台上做着古老的梦,必将被无情地抛弃在无知的荒原。这就要求着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取得进步,不被时代所淘汰。在这一点,郑瑾教授将是我们很好的学习榜样。去年,郑老师在繁忙工作之余,每天中午仅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学习英语,最后用了一个月时间以6.5分考过了雅思,之后还将带着自己的研究前往国外交流学习。相比较下,正拥有年轻大脑的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抱怨学不会英语呢。除此之外,郑瑾教授带领学生做研究,并不局限于自己的专业强项,还要求他们主动去学习新东西,在新领域突破自己。其中跟了郑瑾老师做了两年研究的学生孔维一告诉记者:“我和郑老师都约好了,谁学到新东西就要教对方。” 这种在我们看来很新奇的学习态度,郑老师又觉得理所当然 ,“学习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儿,它能让你感觉到自己在进步在成长。和学生在一起交流也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那么你做开心的事情,当然没有什么那么多困难,这都是自然而然的。”

诲人不倦,润物无声

在教学上,郑老师给学生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 “from zero to hero”,他希望学生在本科四年期间,从大一的零,到毕业成为一个hero离开,在大学里既学习又搞科研,又干了自己喜欢的事,最后成为自己的的hero。在研究上,郑瑾老师对学生要求严格,连有效数字都要精确到位。有时候晚上十点多,教学楼都关门了,他还在和学生讨论问题。他鼓励学生多参加学科竞赛,要多和老师接触。这样能拓宽自己的视野、自己的认知,接触最前沿的东西。他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如高师指路,联机最优秀的大脑,名师出高徒,一定要多跟老师互动交流,多参加科研项目,将你学到的知识付诸于实践。”他指导多位本科生和研究生参加各项赛事,都获得了很好的成绩。出了实验室,和学生一起吃饭的时候,他也不会去谈科研,而是教学生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更关心他们的生活。在他看来,做人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却又深刻反映着我们生活的点滴,许多生活小事看似简单,却折射出学生的个人的素养,需要学生们有意识地培养。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郑老师一丝不苟的科研态度和为师之道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学生。说到最想对郑老师说的话,孔维一告诉记者:“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很幸运能跟着郑老师做两年的研究,这两年,郑老师彻底改变了我的大学生活。”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师者风范,诲人不倦;前方路远,“研”无止境。作为老师,郑老师带领着学生共同进步,从未停歇;作为学者,他在科研道路上从未止步,砥砺前行。(记者 钱晓睿 孙萌妍)

上一篇: 优秀志愿公益社团:手语者 守语者 ——我校优秀学生社团手语协会

下一篇:学风学业模范:改变与接受——访我校16级徐珂同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