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指路 不带路”的优秀辅导员—李云
李云,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辅导员,先后多次获河南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中原工学院优秀辅导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15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辅导员获得者。
热情专致工作 细腻情趣生活
从2003年的电气系(现电子信息学院)到现今的新闻与传播学院,13年的时间里,作为一名辅导员,李云老师全心投入学生工作,手机24小时常开,不知放弃过多少周末,牺牲过多少休息时间,参加过多少学生活动……从办公室、学生宿舍、课堂、操场、凡是有学生的地方,都留下过她的身影。李云对工作认真,更是个积极阳光的人。
从李云老师的办公室布置上我们就可以窥得端倪。李老师的办公室干净整洁温馨。“仙人球,鲜艳的小花,绿植,照片《折多山的白》、《校园如花》……”一切有序而富含温情,展示着浓厚淳朴的生活情怀和细腻独到的心思。谈及办公室布置,李云笑着说,办公室其实就是自己的第二个家,只有在健康舒适的环境工作,才能使人工作效率倍增。作为一名辅导员,学生们的守护伞,氛围温馨的办公室也能够温暖每一个与辅导员交流问题的学生,更利于解决学生的问题。曾经与李老师一同工作过的葛士阳老师说,每天身处环境舒适的办公室确实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李云老师细致的生活情致和热心工作的态度,吸引不少学生成了她无话不谈的知心好友。
深“入”知根 实践“出”真知
“纸上得来终觉浅”在材料与化工学院担任团总支书记时,李云每年暑假都会指导学生组建团队进行社会实践。她善于倾听每一个学生的意见,注意在谈话中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解决问题。为使实践活动开展得更有价值和意义,使同学们能够从实践中获取真知。除了听取学生们的主题设计活动的想法外,李老师也会认真去核实环境,考虑实际情况,以此保障学生的人身、财产的安全。无数次实践活动,李云老师印象最深刻的是驻马店上蔡县的“艾滋病村”之行。学生提出想法后,李老师便着手指导学生去查相关资料,落实行程。在“艾滋病村”中,由于父母或者子女染上艾滋病,或外出看病或已离去,因此孤儿与老人较多,生活条件艰苦。其实“艾滋病致孤家庭”才是他们真正的称呼。实践团队的成员们看望了当地“因艾致孤”的老人和孩子,给他们带去了学习、生活用品,同时帮助当地的孩子们建立了一个小的图书阅览室,受到了当地居民的欢迎与赞赏。连续两年的驻马店之行,给当地孩子们带去快乐的同时,参加实践的学生们也深深感受到了爱的强大力量。
李云认为,当代大学生除了学习书本的知识外,更需去接触社会上的人和事,体会人情冷暖,感受真实生活。社会是一本大书籍,社会实践是大学生阅读社会这本大书的途径。每一次的实践活动,都是一次受益匪浅的学习。社会实践也是一个团队性的活动,对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意识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只要有机会,李老师都不忘鼓励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只有亲身参与其中,感受其中的别样滋味,才能体会生活中不一样的辛酸苦辣,才能获得别样的成长经历。
只指路不“带”路 独立才是真本事
每天8:30上班,24小时手机保持全开;定期去学生课堂看看,去寝室转转,帮助学生建设寝室文化,了解学生生活中的问题。说到李云老师,编导132班的班长郭文龙说,刚进大学时,为帮助大家尽快适应新的生活,李老师开展“每周一会”,通过组织班委进行开会,了解位学生的生活情况。发现问题,第一时间予以解决。“和蔼、出色、不摆架子”是学生给李老师最多的评价。更为有趣的是,逢到“女生节”时,李老师也会给男生们出主意、提建议,给班级女生“发福利”。
当聊到“辅导员”这个角色时,李老师则提出了另外一番见解:“辅导员”不应该被完全依赖。当今步入大学的学生年龄普遍在16周岁以后,一定意义上已经是成人了。他们需要树立自我管理意识,锻炼解决问题能力。国外的大学中是没有“辅导员”这一职位的,都是学生们凭借自我磨砺与自我规范管理,学会约束自我行为与生活。李云说,工作中的自己一直在坚持做一盏指路灯,为学生解困答疑,指点迷津。同学们反映,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李老师“指路灯”的角色扮演得非常认真负责、悉心、贴心,是每个学生的挚友和暖心大姐姐。李云相信,随着学生的年纪慢慢增长与生活经历的不断丰富,每位同学都会具备一定的决断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4年大学生活中每位同学都应该学到的重要“知识”,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毕业,走向社会时都能成为真正的“强”人。
后记:“亦师亦友”、“生活上的指路人”都是辅导员的标签。这些可亲的人以随和细致的方式去关心关注着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自责之外无胜人之术,自强之外无上人之术”,生活的每一步都需要自己脚踏实地去经历、磨炼,才能真正体会世俗风情、人情冷暖。但是对于守在身旁的辅导员,相信我们的大学生会永远感恩,永远铭记,感恩和铭记自己大学时光里久久相伴的指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