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材化学院特邀郑州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付永柱、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方省众、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特聘教授王得丽和西北大学教授韩英锋等专家学者到我校弘德讲坛为师生做学术报告。报告会由材料与化工学院院长、先进材料研究中心主任米立伟教授主持。材料与化工学院师生共同聆听了报告。
6月26日,付永柱教授和方省众研究员分别做了题为“二次锂-硫电池的现状与展望”和“聚酰亚胺特种工程塑料和薄膜技术研发”的精彩学术报告。付教授从高比能锂电池的特点引出开发高比能锂电池的可行性途径——设计高电压且高容量的电极材料,锂-硫电池体系面临活性材料导电性差、放电产物溶解以及“穿梭”效应等突出问题,严重制约着锂-硫电池的库伦效率和循环寿命的提高。付教授详细介绍了其课题组一直从事的有机硫阴极材料CH3-S3-CH3、Ph-S3-Ph、Ph-S4-Ph、Ph-Sx-Ph、(-S2-Ph-S2-)n、Ph-Se-Sx-Se-Ph等,以此摆脱硫电极及其放电产物在醚类电解液中的溶解问题。
方省众研究员介绍了聚酰亚胺(PI)及热塑性聚酰亚胺特种工程塑料(TPI)树脂制备技术。他指出,TPI树脂规模产业化面临产量少、价格贵、受发达国家禁运、核心专利技术差距大等技术瓶颈。对此,宁波材料所开发了石油化学出发制备关键单体、新型高性能共聚物树脂合成技术、以氟代苯酐合成热塑性聚醚酰亚胺、结晶性聚酰亚胺工程塑料、3D打印用聚酰亚胺粉末等五项技术。宁波材料所承担了国家863、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LG、TCL等公司委托项目,并以技术合作支撑武汉依麦德公司引领国内柔性产业PI材料的发展。此外,方研究员讲授了他带领课题组的理念、策略和体会。
7月2日,王得丽教授和韩英锋教授分别做了题为“新型纳米电催化材料的结构设计和性能调控”和“金属—卡宾导向的合成化学”的学术报告。
王得丽教授从燃料电池面临的挑战出发,深入浅出地向大家讲解了燃料电池发展的制约性因素:成本高、Pt资源短缺、车用工况寿命短以及环境适应性弱等。就如何解决Pt资源短缺的问题,王教授介绍了通过设计有序的金属间化合物纳米粒子——Pt-Fe、Pt-Zn、Pt-Fe-Cu等,可控地调节Pt的电子结构,调控表面反应性和稳定性,提高Pt的利用率。王教授采用三维动画的形式向大家直观地展示了催化剂的活性贯通空腔位点及其反应前后结构、形貌变化,让大家认识了科研的魅力。讲到Pd基合金替代Pt催化剂,王教授重点提到了设计思路:通过晶格收缩效应,调控电子结构;特殊气氛中处理,调控表面结构。王教授还介绍了三维中空结构金属氧化物、MOFs衍生的过渡金属基催化剂,杂原子掺杂NiFe基纳米立方体、三元Ni-Fe-P材料、类海胆结构Ni-Fe-S催化剂、泡沫镍负载Ni-Fe-P等新型催化剂。
韩英锋教授介绍了有机金属框架、有机金属化学和光化学反应等相关研究背景,并阐述了其科研工作的核心思想,即以功能为导向、合成为手段的金属-碳键的构筑与断裂。接着介绍了其课题组在研究中紧跟最新科研动态,并最终实现了反应转化率大于98%,反应选择性达到100%的目标。
讲座期间,在场师生就相关问题与专家学者们进行了交流。通过学术交流广大青年深入了解到该领域的最新进展,鼓舞了本科生和研究生初窥科研堂室的热情,为我校青年教师和学生就如何带学生、如何做科研等方面带来了极大的启发。
(通讯员 吴学领 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