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素平:教书 育人 做学问
柳素平:思政政治教学部副主任,副教授,中共党员,200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省级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先后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专著获得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晚明知识女性的社会交往研究》主持人。
其道也艰,其味也甘——我的求学问道经历
我自幼受国学文化功底深厚的家父影响,书法文史,常濡染其中。有了如此情怀,中小学时,我最好的功课自然是历史。在填写高考志愿书时,我所报的每一个学校都只选一个专业——历史。1992年,我到河南大学历史系求学,从此,我与历史专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世纪之交,中国博深的传统文化与国人在现代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中的迷失,激活了我儿时起沉淀在心灵深处的国学情致,于是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中国文化史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中国文化演绎的历史最重要的是“生成”与“转型”两个环节。“先秦”是中华文化生成的“轴心时代”,此间形成了深刻影响我们民族基本精神的文化元典,把握了这些元典,才能通透中国文化的特质和规律。因此,在攻读硕士学位时,我如饥似渴地沉湎于先秦诸子的经典原著阅读中,并形成了一批文章积累。“明清”,尤其是明代中后期以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重要时期——转型时期。此时中华文化呈现出多元共融的特色,读博期间,我的学术视线在这里驻足,以女性独有的视角,选择晚明名妓文化作为我的研究重点。从文化史的角度,给与这些才女以人文关怀,形成了一系列的文章,最后这些文章结晶成我的专著《晚明名妓文化研究》。
学问之道,在于深、专,而忌讳广、浅。从晚明名妓为研究对象铺展开来,我将研究对象进一步扩展晚明时期整个有文化、有才学的知识女性。这就是从2007至2009年三年间酝酿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晚明知识女性的社会交往研究》,2009年立项,2013年已经提交结项报告,围绕这批知识女性的才气、交往、胆识,形成了一系列的成果,深化了这一领域的研究。
回想所走过的求学问道之路,多年来,每走一步,总是始终不渝地坚持历史学人的治学态度和研究方法,那就是遵循创新性、史料性、可读性相济的理路。唯有创新,方有收获;唯尊重史料,才能尊重历史;唯有可读性,才能使研究成果向外传播。一个真正潜心学问的人,就应该具备这三种品质,在广博的理论、思想和学术准备的基础上,对错综复杂的研究对象有一种创造性的诠释和理性的真解;应该占有丰富的材料,并具备对这些材料进行辨析、耙梳的能力;还应该锤炼语言,长于词章,使文章读起来给人以美的享受。在科研的道路上,正是这种治学方法支撑我无悔无怨,孜孜以求。
爱与更爱——我的科研、教学与家庭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这是我的教学。1996年我本科毕业,任教四年后,继续了6年的深造,来到中原工学院。刚任教前两年,我一边忙于论文撰写,一边备课教学,常常是应接不暇,几乎是疲于应付。两年下来,教学成绩平平,评教成绩平均仅为86分!那一刻,我失眠了。科研,是我爱,教学,亦我爱,在科研与教学之间,我不能选择爱与不爱。于是外表看来平静的我,暗暗卯足了劲头,凭着满腔热血在备课上、课堂上、在学生那里下功夫。每每两个小时的课,我都要准备三四天,有时候半夜醒来,有了灵感,也会披衣下床,充实教案。教案有厚度了,讲课便有了充足的自信和底气。课堂上我精神饱满,神采焕发,有时候娓娓道来,有时候尽情挥洒,往往下课的铃声响过,我和同学们还沉浸其中。这几年,我的教学获得了可喜成绩,多次在教案评比中荣获一等奖,评教成绩也从86,到87、88,直到取得95分的好成绩。实践证明,功夫在于平常,只要在平常中拥有一颗热爱事业的心灵、一份高度的责任感,付出总有收获。
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是我的科研。我虽毕业于名校武汉大学,但与我许多早已学界闻名的同门师兄相比,自己只是一个无名小辈,我以平静的心态定位自己,孜孜以求,不问收获。当别人和孩子一起享受天伦之乐时,我在书房闭门写作,当别人高朋满座聚会玩乐时,我在陋室孤寂治学,甚至在大年初一还构思着项目的论证报告,在临产前一周修改着我的专著手稿。经过几年的耕耘,我的科研厚积薄发。这些经历告诉自己,桃李不语,下自成蹊,平静不是心灰意冷,强大的内心有满腔热血和执着追求,即使无心插柳,也会桃红满天。
温暖港湾,真爱无边,这是我的家庭。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我深深的爱着她,这是我风尘仆仆夜归来的温暖港湾。我也深深地爱着我们的大家——中原工学院,她是我事业腾飞的殿堂。家庭和学校之间,没有爱与不爱。爱与更爱,没有能量守恒,二者相加,反而会得到一份更强大的爱。
机会与准备——申请国家基金项目经验谈
首先有前提基础,有已经发表的论文做基础,有专著作支撑,论文如果是核心更好。要在题目上下功夫,参考历年立项、结项的题目。还要有合理的参与人员结构,最好是以选题为中心的几个方面的同行研究者。
其次,立项书要有递进的逻辑关系。研究现状要击中要害,一要落脚在他们具体的研究观点;二要在他们研究的空隙中寻找研究不足的地方,这就是课题的创新之地,为第二点创新之处伏笔;三要围绕创新之处展开研究内容的设置。研究内容通过书目章节结构反映出来,主要观点列举1、2、3、4。主要观点要有新意,有视角冲击力。最后的创新之处要回应研究状况中的创新。
各部分技巧:在写研究现状时,最好用归类法,如综合性研究的,几个层面研究的,提出其核心观点,总结出几条研究特点。研究现状不是介绍,重在评述。没有必要把所有的研究人员的名字、书名全写出来,只讲有代表性的。 (记者 杨方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