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明文化 - 人物故事 - 正文

李强:我只是团队的一员

---------------- 记者 宋勇军 ----------------

李强:工业训练中心基础工程训练部主任,高级实验师,从事基础教学20余年,校“三育人”先进个人,中南地区港澳特区大学生机械设计制造创新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基础教学 从点滴做起

李强老师是我校工业训练中心基础工程训练部的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带领并指导学生进行金工实习和创新设计。工作中,他一丝不苟,始终把学生的安全实习作为工作的中心和重点,平均每学年开展10余批40余个不同专业学生的实习安全动员讲座,通过强调安全劳动纪律,加强学生实习管理,有效保障了教学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到了学生实习连续多年安全无事故。

走进工业训练中心实习车间,“知识改变人生,能力成就未来”的标语映入眼帘,正在上课的李老师穿梭在学生中间,时而耐心地讲解如何制作模具等操作规范和技巧,时而停下脚步手把手教学生如何操作机床。李老师说,工训中心的实习管理实行了军事化管理模式,以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性。最初有些学生不理解,但出于对学生的安全高度负责,避免发生意外事故的考虑,这样的管理模式一直被沿袭下来。实践证明,通过严格的管理,端正了学生的实习态度,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锤炼、真正学到了知识,实习结束时学生们也都理解了老师的良苦用心。

除了做好训练部的日常教学运行及管理工作,李强老师还积极组织并参加教研室的业务学习,开展教研活动及课程建设。为做好工训中心文化环境建设工作,在李强老师的带领下,中心制作了300多块教学挂图悬挂在实习车间,营造了良好的实习氛围。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李老师不断自我学习和研究,总结经验,自编实习讲义;利用新设备、新仪器,增开“超声波探伤”、“安全急救”等新实习项目,丰富了教学实习内容;参与制订新的《工程训练柔性教学大纲》, 编写“金工实习通用标准化教案”等,有力地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其中由他主要参与的《金工实习》课程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并获得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立项。基础工程训练部扎实有效的工作得到了学校的充分肯定,先后两次被评为校级“三育人”先进集体。

从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做起,认真对待每件小事,这样的基础教学工作,李老师一干就是20多年,有过疲惫,有过欣喜,但更多的是从容面对。李老师说,这是我的工作,我要对每一位学生负责。

做学生的坚强后盾

工训中心师资紧缺,每位老师的工作量都很大,加班加点是常事,但他们都默默坚守着,大家把奉献当成了一种习惯,因此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指导的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佳绩。据李老师回忆,我校学生参加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那年,工训中心的全体教师几乎整个暑假都没有休息,大家每天到校工作,加班加点指导学生设计、修改作品。当时有些学生面对如此艰苦的考验,压力很大,有想放弃的念头,但老师们每天的坚守和鼓励,给了他们自信并坚持下来。最终,我校学生在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的骄人成绩。李老师讲,那年在没有参赛经验和先进的教学设备的情况下,我校最终能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全国众多名校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靠的是顽强拼搏的精神,靠的是师生之间团结协作的默契,靠的是齐心协力的凝聚力。此后,工训中心把指导学生参加竞赛作为检验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工作,以赛促学。

“这个图纸今晚还要再修改一下;模型的外观不够完美,我们再来检查一下精细之处;这个地方比较乱,今晚我再考虑考虑,明天拿出方案······”在工训中心实习车间的采访过程中,记者看到李老师正在认真指导学生“金工杯”实习,不时与学生商议方案。“金工杯”创新制作大赛是工训中心每年的重点工作之一。自2001年起,李老师担任机电学院机自、机电、车辆等专业的金工制作代理班主任,每年都投入大量精力辅导学生进行方案设计、作品分析、制作指导,每到制作的紧要关头,晚上陪学生进行制作指导是常事。在历届“金工杯”大赛中,李老师所指导的学生多次获得校级第一名的好成绩。2012年,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河南省赛区预赛中,他指导的学生作品《马桶自动清洁器》,大到模型的整体外观形象,小到机身的每一个螺母安装,李老师与学生一起通宵达旦,历经几个月的努力,作品在创新实践能力、实用价值、工艺制作等方面获得专家的一致好评,最终荣获一等奖,创下了我校工业训练中心组队参加该项比赛以来的最好成绩。此外,由李强老师指导的学生作品《万能转向车》和《自动清扫机》在“中南地区港澳特区第四、五届大学生机械设计制造创新大赛”均荣获一等奖;连续三届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校内选拔及省赛工作,为我校连续三届获得该项赛事的全国一等奖作出了突出贡献。

当问起李老师指导竞赛的经验时,他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工业训练中心是一个团队,一个整体。在这里,每一位教师都在默默坚守,认真付出,做学生的坚强后盾。而我,只是这个团队的普通一员。”

上一篇: 科研人物(第五期)

下一篇:教学标兵(第三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