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明文化 - 人物故事 - 正文

坚持初心 方得始终

——访全国优秀教师朱彩霞教授

------------- 记者 安心怡 宋勇军 ------------

教师是一份让人有满足感的工作。站在讲台,学生求知的眼神让我感觉无比骄傲;学生取得进步,是我做老师最欣慰的时刻。

                                                                          — —朱彩霞

朱彩霞,教授,中原工学院能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2014年全国优秀教师,2012年河南省优秀教师、郑州市优秀教师,获得2010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从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在教学、科研、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及学生工作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讲台就是我的梦想

2003年,在河南省化工设计院已经工作十四年的朱彩霞偶然从报纸上看到了学校招聘教师的启事,便萌生了改行从教的想法,“父母都是教师,从小耳濡目染,对教师这个行业一直很向往”。1988年朱彩霞从湖南大学暖通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河南省化工设计院从事暖通专业设计工作,历任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在设计院期间,虽然从事着自己所喜爱的专业工作,也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是心中一直留有未登讲台的遗憾。经过一系列应聘环节,朱彩霞如愿来到了中原工学院,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涯。

可是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为了上好课,朱老师没少下功夫。上课经验欠缺就多花时间备课,课堂互动效果不理想就多和学生交流沟通,为了使讲课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朱老师从网上下载大量图片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课堂是教师教书育人的舞台,也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位教师的永恒追求。要想上好课,备课这一环节尤为重要。朱老师把备课的过程理解为设计的过程——设计课程教学环节,哪个部分精讲,哪个部分一带而过,哪个部分要互动提问,哪些地方需用教具,哪些地方要引起学生重视,哪个部分需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等,都要提前思考准备好。翻开朱老师的教案,最大的特点就是用彩笔添加了很多标记,以方便教学。

朱老师认为,教学是一门自编自演的艺术,它的观众是一群有知识、有头脑、有追求的年轻人,因此,教学不能因循守旧,要不断创新,不仅是知识的创新,还有方法的创新。同一门课程虽然朱老师已经讲了多遍,内容早已谙熟于心,课堂教学亦已游刃有余,但她还是坚持备课,不照本宣科,及时融入国际发展的新动向,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力求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让学生们学到知识。在她的课堂,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枯燥的原理和数据,还能领略到各种生动案例,不仅课堂气氛活跃,更能使学生掌握最新的专业动态,学生的听课兴趣很高。

对于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把课上好”更重要。课堂教学是基础,想要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还要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反思。朱老师依托我校建环专业“继承纺织空调传统,突出工业空调特色”的办学特色,结合建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近几年,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2项;获批省级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优秀课程3门,完成省级教改项目鉴定1项,校级教改项目鉴定4项,撰写教改论文6篇。

静下心来钻研

社会经济发展带动建筑业快速发展,建筑能耗在社会总能耗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在我国建筑能耗占到了社会能源总消耗的40%,而采暖和空调的能耗已占到建筑总能耗的50%~65%。因此,在节能减排的社会大环境下,如何提高空调系统的能源有效利用和节能,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课题。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舒适性要求日益增强,同时也更关注居住环境的空气品质(IAQ)。空调系统通常采用加大新风量的方法来提高室内空气品质,但该方法却增加了能耗。因此,研究空调系统的热回收对空调系统节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朱老师由此萌生了研发热回收装置的念头,主持申报并完成了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热管式民用空调系统热回收装置的研究与开发》。两年时间里,朱老师带领项目组成员进行了很多尝试,通过比较筛选确定热管的工作介质,经过反复比较研究,最终确定乙二醇溶液作为热交换介质;并通过实验确定在空调系统的运行工况范围内热管内工质的最佳充注量;分析热管以及热管换热器的工作原理、特点、种类等内容,选择出适合空调用的热管的尺寸、翅片类型等;亲自跑到郑州机电市场加工换热设备、加工风管、购买乙二醇试剂、保温材料、搭建实验台……在项目实施的那段时间,正值暑假期间,朱老师带领团队成员24小时轮流值班,观测数据,确保扎扎实实做好每一步。严谨细心的朱老师对工程中每一个小构件的设计安装、每一个数据的采集及分析研究都要亲自检查。平时工作繁重,只有利用假期做科研,假期不是休息,而是更高效率的专心工作。当问及朱老师做科研的感悟时,她说:“做科研,要静下心来,把社会需求放在首位,顺应社会发展。就能环学院来说,结合学院特色,把节能减排放在首要位置,注重团队的相互协作,乐于奉献,才能取得成果。”2008年,该项目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近年来,朱老师作为第一主持人还主持完成了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封闭式车间新风节能控制方案及应用研究》,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完成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纺织高湿车间新型节能送风系统》,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重视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积极开展供热空调系统工程项目的节能设计及优化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得到了行业内较高评价。

热爱才会有回报

在朱老师看来,做学问容不得半点马虎,哪怕是一个符号都不能书写错误。朱老师的严谨、敬业,使她在担任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教研室主任期间,积极组织和带领全系教师,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光和热,在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中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绩。

对同事尤其是年轻教师,朱老师会竭尽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教研室青年教师王聪民说:“朱老师总是把更多的机会让给我们去锻炼,大家都很尊重她!”对学生,朱老师始终坚持把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对人生的感悟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用个人魅力去感染每一位学生。作为全国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学科专业唯一的国家级奖学金“人环奖”,能环学院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参加。朱老师作为系主任为此付出了很大精力,积极组织开展建环大三学生的“人环奖”模拟考试、辅导及选拔工作。有付出就有回报,近几年,建环专业学生共获得二等奖1次,三等奖3次。“给每一位学生一个机会,用心教好每一位学生,再苦再累,我无怨无悔”,朱老师颇有感触地说。由于指导成绩突出,2013年,朱老师荣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颁发的“人环奖”指导教师荣誉称号。

谈到众多出色的成绩,朱老师说:“因为热爱,才会投入;因为热爱,才能做好。”怀着这份初心,不因物喜,不为己悲,用热忱坦然面对工作中的艰难和挑战,方能始终。

上一篇: 中原工学院2015年6月“善行义举榜”

下一篇:教学标兵(第二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