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平:耐得住寂寞,上下求索
------------ □ 记者 李向磊 --------------
栗平: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主持的《移动互联时代中国政府公共服务信息传播的创新模式研究》课题获得2013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资助。
过五关 斩六将
《移动互联时代政府公共服务信息传播的创新模式研究》这一课题旨在研究移动互联时代政府公共信息服务领域内的传播现象,探索互联时代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如何更加便利快捷地向广大社会民众进行传播,并探寻这种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关于移动传媒的发展,以前纯粹是爱好,”谈到选题时栗平老师说,“到中原工学院工作后,我就想能不能把自己的爱好与科研对接,也就有了关于这个课题的初步构思。”
来我校工作之前,栗平老师曾在新乡电视台工作。身为一线记者,他常常奔走在新闻前线,频繁地与政府部门打交道,发现政府发布信息的平台主要是传统媒体,数量有限,查询也不方便。栗老师说:“即使政府建了自己的网站,但普遍存在信息更新慢,维护成本高的现象。”当前移动传媒时代,政府的公众服务方式应该如何转变?怎样才能将更多的公共服务信息方便快捷地传递给普通百姓?带着这样的疑问,栗平老师在调查后发现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从那时起,栗平老师就开始留意并着手研究。
课题得到立项资助,是机会更是挑战。课题的研究成果可以促使政府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为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支持。但是,科学的大道上没有坦途,栗平老师的课题研究也不例外。“最大的困难是调研时找不到真正的主管领导,以至于数据不够权威,”栗平老师说。为了解决问题,栗平老师不断调整思路,改进调研方式,多方面调查研究,努力使研究数据准确权威。
从决定申报、确定课题,到写申报书,再到申报成功,栗平老师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发表了一系列相关论文作为支撑材料。谈到项目申报经验时,栗平老师说:“首先是选题新颖或视角新,题目一看就有一种冲撞力,吸引评委眼球;其次,对该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述评详实、全面、充分,并作适当归类,同时说明申报的价值所在;再次,研究内容观点新颖,有创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选题新颖,视角独特,观点创新,凭借这些优势,栗平老师的课题在众多申报项目中过五关斩六将,终获成功。
累并快乐着
“科研是枯燥的,在研究成果出来之前,都是默默无闻的;即使出了成果,也不意味着你就可以功成名就,一劳永逸。就像爬山一样,当你爬上一座山头,会发现前面还有一座更高的山在等着你去攀登。因此要静下心来,全心全意,心无旁骛,专心科研。”谈到科研之路的感受时,栗平老师说:“研究的课题前方一片空白,没有经验可学;在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查资料,做调研,与同行交流,不断总结。所以说要上下求索,只有这样,整个过程才有意义,才会苦尽甘来。”
秉承“耐住寂寞,上下求索”的科研态度,栗平老师凭借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时刻关注传媒领域的最新动态,为课题脱颖而出获得立项资助提供了重要助力。当今时代,手机等移动媒体已经普遍应用于日常生活中,除了常用的通讯功能外,还充当着生活助手等角色,在帮助人们解决困难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移动互联时代中国政府公共服务信息传播的创新模式研究》这一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探索在政府和人民之间建立一个更好的信息交流渠道或平台,无论在理论创新还是实用性方面,该课题都有很具研究价值。
“我大学学的广播电视专业,在当时应该算是新的媒体技术,”栗平老师说,“后来,新的移动媒体技术发展十分迅猛,潜力很大,应用前景很广阔,我就一直在关注。”栗平老师本科毕业后投身于新闻一线,但是为了学习最新最前沿的业界知识,他毅然辞去安稳的工作,报考了研究生。“当时是想扩大视野,接触更高层次的内容。”
研究生毕业后,栗平老师来到我校工作,从新闻一线踏上了三尺讲台,身份在变,不变的是对科研的执著。从记者到教师,栗平老师实现了华丽转身。在课堂上他不仅向学生传达学界最新的思想和学术动态,还将自己工作时积累的实用技术教给学生,为学生就业打下牢固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谈到科研之路,栗平老师心怀感恩。“学校相关专业的学科带头人给予了我指导,学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更鼓励了我。”科研是一条艰辛的路,更多的是一个人默默行走,但栗平老师却说,累并快乐着。
科研与教学 相得益彰
除了科研工作,栗平老师还担任着新闻与传播学院“影视摄影艺术”、“广播电视编辑”、“电视导播”等课程的教学工作。科研与教学,栗老师有着自己的规划。“首先要保证教学,批改作业,指导作品。其次才是科研。”栗老师说,“时间是挤出来的,想做科研,肯定有时间。”不足两平方的办公桌上,除了电脑,空的地方摆满了学生作品的光盘和故事脚本。栗老师指着一摞摞一叠叠作业说:“每个学生都是认真做的,我也必须一个个认真看完。”
严格要求,不仅是对学生,更是对自己。“栗老师对专业要求非常严谨,作品错了一点对他来说都是影响作品的整体致命伤,”编导专业学生余丽琦说,“他会不厌其烦地让你改,几乎所有的小细节都校正了才满意。”
栗平老师十分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倡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各类大学生电影节,由我指导的每年都不下百部。”他说。付出就有收获,栗老师指导的学生作品多次在国家和省级各类大赛中获奖。
在家里栗平老师还是孩子的慈爱父亲,当提到因自己工作忙而不能很好地陪在孩子身边时,栗平老师脸上流露出几分歉意。相比较自己的孩子,栗平老师和学生呆在一起的时间显然更长。“平易近人,很随和”编导专业学生葛茹雅说,“老师在专业上造诣很高,教我们摄像机使用技术和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对待学生,他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从学习到生活都给予力所能及的指导。
后记:栗平老师工作很忙,白天没时间,采访只好约在晚上。晚上下课后,栗平老师匆匆吃完饭又急忙赶回办公室,因为还有一个学生的问题等着他去解决。采访结束已经九点多了,整栋楼都是黑漆漆的,只有栗平老师一个房间的灯是亮着的,在黑暗中特别显眼。如果说科研探索未知的领域如夜一样漆黑,那么,那些在科研道路上默默努力,辛勤钻研人,就如同一盏亮在黑夜里的灯,驱走漆黑,照亮人类社会前进的路!